Oct 9, 2025

写给那些被“专注”标准困住的创造者们
一、我曾以为自己不够专注
我花了很长时间怀疑自己。
我一直很容易沉浸——无论是设计、心理学、哲学、AI、还是教育。
每次接触新领域,我都能投入极高的热情,直到理解它的底层逻辑为止。
可当我真正弄懂之后,那种燃烧的感觉就消散了,我又被下一个未知吸引。
于是我开始怀疑:
我是不是不够专注?是不是永远只停留在“兴趣”的层面?
社会告诉我们,“专注的人”才是优秀的。
那些十年如一日钻研一个方向的人,似乎才配被称为“热爱”。
可我却从未能那样生活。
我能长时间工作、能全情投入,但却很少在单一对象上停留太久。
直到最近我才明白——
也许我并不是不专注,而是我专注的方式与常人不同。
二、专注,其实有两种
心理学上,人的专注模式大致分为两类:
持续型专注(Convergent Focus):
长期稳定地在一个领域深挖,稳步积累与突破;
科学家、工匠、程序员常属此类。
探索型专注(Divergent Focus):
对未知保持强烈兴趣,擅长在不同领域之间迁移与整合;
思想家、设计师、跨界创新者往往属于这类。
这两种专注都极其重要,只是运作机制不同:
持续型专注靠“积累与精进”通向深度,
探索型专注靠“连接与迁移”创造新结构。
一个在深井里向下挖掘,
一个在山顶间连线成星座。
前者造秩序,后者造可能。
而我属于后者——我对世界的热爱,是想理解它的内在关联。
三、探索者的专注:不是分心,而是整合
探索型专注者有一个显著特征:
他们不会被对象绑定,而是被价值或意义吸引。
当他们对一个主题产生兴趣时,是因为那件事能触及“理解的快感”。
他们擅长抽象、比喻、重组,不断寻找不同知识间的“共鸣点”。
他们表面看起来在跳跃,
但内在其实在编织一个庞大的思维网——
只是这张网,外人往往一时看不见。
探索者的专注,不是线性的持续,
而是多维的流动。
他们不固定在一个对象上,
而是持续地被“洞见的诞生”所点燃。
这类人往往极具创新潜能,但也最容易陷入自我怀疑——
因为社会只奖励“持续挖掘”的那种努力,
却很少承认“系统整合”也是一种深度。
四、为什么我们会误以为自己“不够专注”
因为教育与社会的叙事,
仍然停留在“可量化的成果”逻辑里:
分数、证书、职位、排名。
那些能展示出“线性成长”的人更容易被看见。
而探索者的成长曲线却是非线性的——
他们往往在“沉默期”里整合、思考、重构,
直到某天,在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里突然爆发。
可在那之前,他们看起来像是在“漫游”。
于是,他们被误解、被质疑、甚至是:
自责.....
五、真正的专注,是心理能量的持续流动
我终于明白,
专注的本质,不是对一个对象的执念,
而是让心灵持续流向让自己觉醒的事物。
有的人一生追随一个主题;
有的人一生追随“理解的火焰”。
前者稳固世界,后者拓宽世界。
两者缺一不可。
而属于我的那种专注,是在不同维度之间寻找秩序与意义。
我不需要“只爱一件事”,
因为我的热爱,是贯穿于理解、创造与连接之中。
六、教育的转念:给下一代更多的心理空间
我曾经希望我的女儿能“找到一件事,热爱并坚持下去”。
现在我明白,那句话虽然出于好意,却可能成为一种限制。
我更希望她能:
学会在不同兴趣之间建立联系;
学会辨认哪些事能让她产生深层投入感;
学会在不断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主线”。
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选定一个方向不回头,
而是教她在多维的世界里,
依然能找到稳定的内在坐标。
七、写给那些曾怀疑自己的人
如果你也常常因为兴趣太多、难以坚持而责怪自己,
请记得——
也许你不是不够专注,
而是你在用另一种形式的专注在生活。
你不在挖井,你在连线。
你构建的是理解的星图,而非成果的清单。
你不是没方向,
只是你的方向,比世界更宽。
—End—
写于一个终于不再责备自己的夜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