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31, 2025

深夜突然被女儿睡眠中情绪压抑性的一脚踹醒,下体一阵酸爽的剧痛😓。
忍受着剧痛和本能恶狠狠的盯着她熟睡的样子,刚要教训她一下子的手转而理性的摸起了手机,向ChatGPT倾吐苦水...😭
聊着聊着,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因育儿问题联想到过往工作中一直排斥的现象,我的认知里一直如鲠在喉的反常识的观点,涉及用户体验设计的巨大谎言:
定量到底能不能指导当下的设计?
在给出结论之前,我想抛出几个砖🧱:
1、你的孩子是否得寸进尺?
2、此刻孩子乖如天使,下一秒恶魔降临
3、你会因才施教么?
带着这几个问题,我和AI的对话里进行了陈述、抱怨、反思三个步骤...
在开始深刻内耗的同时,职业病也犯了,这似乎在告诉我,长达近18年的设计工作给我带来的好像就是这三个状态,然后不停的内耗...
现在的我又开始了新的育儿内耗🤔
但我可以很负责的阐述我的观点:
定量数据,根本不能直接指导设计。
虽然数据能反应共性,但共性中的差异性变量以及用户所处场景,情绪影响,决策心理都是不同的,这像极了育儿过程中面对的问题:
今天对待他们的方法真好用,明天可能就会让你崩溃。
同样的规则,有时顺从,有时拗得要命。
你做得再标准,再温和,再按教科书,结果还是可能失控
UX设计是不是也一模一样?
我们看数据,看热力图,看各种A/B测试的结论……
但用户本身就是被情绪、场景、动机、环境随时左右的人啊!
但其中差异化是觉得动机的成本和压力问题:
育儿中对孩子的决策压力是巨大的,作为负责任的家长,你希望这个决策和态度能对孩子树立起规则和边界,希望这是长期影响的。
而用户在交互过程中决策的随机性和决策成本低导致变量极大。
做了十多年设计,我越来越确信一件事:就算我们号称理性、号称工业设计范畴的用户体验设计,「人因」这个变量依然无法被彻底消除。
当我问AI,人天生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破坏者,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它说:“如果没有“打破规则”的机会,人就失去学习“界限感”和“独立性”的练习场”
这好比初级用户的顺从来源于探索阶段的顺从,数据上往往比较理想;当用户进入高级阶段进行试探甚至资深用户阶段进行挑战时,产品设计的深度以及应用的包容性就会被挑战,从而在数据上形成巨大的割裂感。
数据分析以及用研真的理解这个数据表证在不同用户阶段产生出的数据波动率的变量代表什么吗?或许猜到了70%点这里是因为之前做了什么事,但分析不了30%用户为什么没有点,而这30%用户或许下一次就换了阵营。
这就是为什么数据看起来很漂亮时往往是早期,等用户成熟了,才是产品设计被真正挑战的时刻。
育儿给我的提醒是:
真正的决策要看“当下场景”,要看那个真实的人,
而不是用过去的统计结论去推演未来。
数据可以帮我们发现问题区间,但绝不能替代判断。
UX设计的底层逻辑应该是:
洞察 → 假设 → 验证 → 快速迭代,
而不是“盯着数据盲目行事”。
我是真的被育儿问题打醒了…..
你也有过被‘数据绑架’的时刻吗?
评论区聊聊吧,看看大家踩过哪些坑。